台灣透明組織公佈2017年亞太地區全球貪腐趨勢指數(GCB)
新聞稿
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TI)於德國柏林時間3 月7 日零時公布《全球貪腐趨勢指數》(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GCB)亞太地區評比報告。《全球貪腐趨勢指數》是一項直接針對各國民眾所進行的調查,反映人民對政府各部門/機關貪腐的看法,以及在接受政府提供服務時個人行賄的經歷。2017 年共針對亞太地區16 個國家21,861 位民眾,透過電訪或面訪方式進行調查,主要的問卷題目包括:民眾對各國內整體及各部門貪腐程度的感受、對政府反貪工作效能的評估、受訪民眾或其家人在過去一年中是否有行賄的經驗,以及參與反貪腐的意願。
約 1/4 人口曾行賄官員
本次調查發現,在 16 個列入亞太地區評比的國家中,大約9 億人,約1/4居住在亞太地區評比國家中的人口,過去一年曾經賄賂官員以取得政府服務,顯示在亞太區行賄的情況仍非常普遍。其中以印度的69%最為嚴重,越南的65%次之,而我國的行賄率為6%(如圖一)。必須提醒的是,此刻我國正在推「新南向」政策,但包括印度(69%)、越南(65%)、泰國(41%)、柬埔寨(40%)、緬甸(40%)、巴基斯坦(40%)、印尼(32%)、馬來西亞(23%)、斯里蘭卡(15%)等東南亞國家的行賄率皆偏高,顯示該國行賄橫行,未來如何在推動政策過程中,如何協助與保障台商在當地經商之權益與避免觸法,值得政府進一步思考。
民意代表仍是反貪腐的重災區
在本次調查中,我國有 44%的受訪民眾認為,過去一年政府的整體廉潔情況沒有太大的改變,26%認為變的更糟,只有23%的民眾認為廉潔情況有所提昇。再者,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打擊貪腐的作為是非常妥適,高達54%的民眾則是認為有待加強,顯示民眾對於政府反貪腐的措施與作為,仍有相當高的期待。
另外,受訪者也針對九類人員可能涉入貪腐的情況予以評價,在所調查的九類人員中(如圖二),相較於總統及其幕僚27%)、法官(24%)、宗教領袖(23%)、企業主管(22%)警察(18%)、政府官員(16%)、稅務人員(13%)可能涉入貪腐的情況在兩成五以下,立法委員(49%)和縣市議員(48%)可能涉入貪腐案件的可能性,在民眾心中非常高。顯示仍有為數不低的民眾對於民意代表的清廉情況抱持負面的看法,這一點跡象也突顯出我國未來在廉政工作上,對於民意機關與民意代表的反貪腐力道應再予以加強,以回應民眾的期待。
強化弊案揭發人的保護機制
本次調查也顯示,高達 79%的受訪者認為一般民眾可以為反貪腐盡一份心力,成為反貪腐工作的尖兵;有31%的受訪者認為,當本身看到或經歷貪腐情況時,舉報是最有效的反貪腐措施,但也有47%的受訪者會擔心舉報後所可能衍生的不可預測後果,而不敢舉報。因此,國際透明組織呼籲,強化弊端揭發人的保護措施,避免對檢舉人產生傷害,是各國目前必須要強化的重要工作,值得台灣後續推動廉政政策之參考。
最後,國際透明組織進一步指出,行賄並非微罪,其阻礙了公平的教育機會、適當的醫療服務、公平的司法制度。因此,國際透明組織建議各國政府積極採取下列行動:
- 政府應將反貪腐的標的整合到包括飢餓、貧窮、教育、健康、性別平等以及氣候變遷在內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並且發展出減少貪腐風險的有效機制。
- 立法機關應根據包括國際透明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所發展出的跨國標準,通過且落實揭弊者保護之相關法令。
- 執政當局應有效預防並且制裁行賄與收賄,以終結和賄賂有關之傷害。反貪組織應積極參與並且鼓勵多數有反貪意識且願意檢舉貪腐的民眾加入反貪腐工作。
- 2017「亞太區全球貪腐趨勢指數(GCB)」完整報告(英文)
- 2017「亞太區全球貪腐趨勢指數(GCB)」統計數據